返回写小楷,你这样执笔吗?

  现在很多书法展赛为了对作者“验明正身”增加了面试环节,现场书写时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很多小楷作者书写时把头俯得很低,鼻尖几乎可以碰到桌面,坐姿别扭而痛苦。近前细看,其执笔非常低,指可触毫,笔抓的又很紧,如同小学生握铅笔一般,书写速度慢得急人,一笔一划,均匀叠加,一首七律诗几乎要写上半个小时。


  有人把这种写字方法称为“描字”,后来了解到这种写法在小楷作者当中还比较流行,据说一些培训班的老师也是“特别”这样教的,仿佛这种写法一下子成了小楷创作者的“独门秘籍”。我也问过一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确如所传,有的说是老师教的,有的说看别人这样写就跟着学了,有的说,这种握笔方法的优点是笔好控制,手腕也不累,便于创作长篇作品,有很多人因此入了展,甚至获了奖。


  再细看,他们除了执笔动作相同以外,用的笔也很特别。笔很细,锋很尖,笔肚子瘦瘦的,写出来的每一个笔画也很细,线条纤细,弱不禁风。露锋多,出尖多,写出来的字“整齐划一”。由于每个字的用笔、结构高度雷度,作者解决雷同问题的方法也是那么一致——使用民间字、异体字,于是作品中总是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错讹。


  我仔细观察并分析这种书写方式,发现其主要特征是笔基本上都是平面移动的,上下、左右相对自由一点。但因为执笔太低、握笔过紧,指腕调控笔的范围非常小,特别是执笔太低使得笔在空中落纸时没有了足够的距离,如同跳远运动员没有了“助跑”,造成字书写后的“势单力薄”。晋人笔法尤重空中取势,形是势决定的,字的力度,也是“势”决定的。笔在空中取势,通过中锋发力,“杀纸”、“入纸”后,字方有骨气,才见骨力。如果书写者,笔没有了“势”,锋没有了“力”,那么字的“形”就会显得无力而苍白,作品也因此毫无“韵致”,更无“神釆”可言。


  善书者不仅重“空中取势”,亦重“空中蓄势”,一个字书写完成后的收笔,笔脱离纸面,停在空中,其实是在把气“收”住,这是“蓄”的过程。笔在空中的这种驻留,既是对书写完成后势的“蓄”、气的“收”,也是对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书写行为的开启,是对即将形成势的“取”,对以往形成力的“借”。崔瑗《草书势》中就有“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的比喻,讲的就是“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