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墨韵的知识

  我们说墨韵是一种色彩语言,因为书法艺术物质构成的这一要素,是以墨色在特定空间、运动形式中的变化来构成其艺术语言特色的。根据古代绘画理论,墨分五色,有焦墨、渴墨、浓墨、灰墨、淡墨。

  书法中,绝大多数的书法家喜使浓墨,但也有些人好用焦墨或淡墨。如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史传其就好以淡墨作书,在书史上有“淡墨探花”之称;而清代另一位大书家刘墉好用浓墨,则被称为“浓墨宰相”。浓墨作书,笔画饱满酣畅,整体书法形象神完气足;淡墨书法,笔画清雅灵秀,宛如蝉翼,墨的洇渍重叠纹理判然,也别有情趣。

  一般地说,视知觉对色彩的感受,生理与心理的反应都是颜色从重到轻,这是人类视知觉对色彩产生反应的普遍规律。墨色的选择主要在浓墨;间以渴墨、焦墨甚至灰墨,这样的作品也常见。由墨色焦、渴、浓、灰的变化,自然构成一个墨泽色彩变化的回旋之流,从而丰富书法形象对力、节奏的表现与传达。

  过去看王铎的书法,从书帖看都是一味的乌黑发亮,但后来到博物馆看了原作,方知王铎的运笔起伏,远比印刷品给人的印象要丰富。实际上,行草书在运笔过程中,实笔与虚笔(实笔与虚笔:“实笔”指由实际存在笔画构成的点线;“虚笔”指由笔画和笔画间连带而产生的线条)因为运笔时所受之力的不同,其墨彩变化也很不一样。相邻一笔可能是浓浓的实笔,而轻轻一带而过,无意中“拖”出的笔道,很可能墨色会呈现出一种很自然、优美的灰色。

  这种效果只能在运笔精熟、创作心态十分放达、完全漫不经意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一旦有意求之,可能反而不可得。而这种在原作中清晰可见的灰色笔调,在普通印刷品中经机器油墨涨压,几成黑色,肉眼很难看出来。所以历来书家都提倡学书法要观摹原作,这是很有道理的。

  墨韵变化的一条主线是浓淡,另一条主线是“燥、润”。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所著书学名著《书谱》中指出: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