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品味王羲之和赵孟的书法,到底谁厉害?

  王羲之的行书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影响了后世的很多帖学书家。但后世的书家们很难再现王羲之的风采,一是由于魏晋时期人的生死观和后世大不相同,二是魏晋时期氏族大家的衰落,导致书法笔法的慢慢失传,书法失去了重要的面授环节。后世的传承上只有几人是得了真传的,大部分人只能通用观察书法墨迹来揣摩原来书写者的写法和其中蕴含的规律,而这是要考验观察者水平的。王羲之所以能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乃是后世的书法大家都只是学到了王羲之的局部,没有学到他的全部。

  书法上有句话叫回到魏晋,而魏晋的笔法传至宋代已经式微,赵孟是得古法也深得用笔之妙的大家,有“用笔千古不易”之感叹。赵孟的书法有承接古今的桥梁作用,但和王羲之相比,仅得王字一角而已。我从自己粗浅的学识来谈谈我看到的赵孟和王羲之在哪些地方有所差异,虽是一孔之见,但愿能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发现。

  整体字势上,赵孟的字整体上是平正的,如果我们做一个框来做试验的话,他的手札是行书中写得最为出彩的,但赵字基本在这个格子里,且是以格子为平正的中心点,每一行字中会有一至两个字在上下的尺寸上有点变化,而形成篇幅上错落感的。一般一行字满幅在15个字左右,形成跳跃的比例约为 1/15。这形成了赵字的特点,当然也形成了和王字之间的差距,王字没有这样的规律,完全按照字势的需要行走, 行气上更加潇洒。赵字的这种平正的思维定势也同样影响到他的结字的方法,而王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注重空间的营造,使得字的变化更加的丰满。

  以“长” 字为例, 赵字的长上面的四横几乎是等距离的一样的笔法,而观王字,四笔横画有四个用笔方法,而最妙的最后一笔, 王字采用向上突起的反手捺的方式来和下一个字做连接。而赵字在气势和下字缺少了气韵上的连接。“盖”字更加明显,赵字偏向于平正, 而王字在险中找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容易找的字是“而” ,王字大开大合,把空间感营造得五彩缤纷,而赵字显得规规矩矩。

  所以赵字在总体的篇幅上看,似乎是在一个一个的格子里做文章,每一行里会做一两个小一点的字来营造篇幅上的空间变化,如果在一行字的左右拉出两条横线紧靠着字的话,几乎所有的字都是紧贴这两条线来写,没有逾越的。所以在赵的心里,规矩感很重要, 时刻在约束着他,这也许和他以宋代皇室身份入士元朝有关,必须时刻警惕保持收缩的心态,这种约束感已经深入骨髓。